护垫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护垫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持续提高单产应取综合对策马蹄果属

发布时间:2020-10-18 18:58:30 阅读: 来源:护垫厂家

持续提高单产应取综合对策

“挖掘单产潜力,从技术进步上希望最大的是采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我想特别强调改良耕作制度的问题,近年来对于耕作制度相对来说重视不够。”

持续提高单产应取综合对策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蕾

嘉宾: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主任 陈阜

在粮食产量五连增的基础上,4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的目标。这一目标实现的难度有多大,着力点主要在哪些方面?本期对话请来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主任陈阜教授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此次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规划,在您看来实现这一目标有多少把握?

陈阜:要实现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那么未来我国粮食单产大约平均年增幅约2公斤;从粮食作物客观存在的单产潜力看,这个目标并不高。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众多,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粮食单产,这是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关键;二是粮食播种面积,这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同时,我国粮食品种的结构和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对我国粮食总体单产和总产水平同样有显著影响,并直接影响我国商品粮生产及供应能力。保障我国粮食新增生产能力1000亿斤的核心任务是有效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和保证播种面积,协调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空间布局。

主持人:此次规划提出了要从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病虫害防控等6个方面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在提高粮食单产方面的主要着力点应在哪些方面?

陈阜:我和我的导师刘巽浩教授一起对全国1949-2007年的粮食总产、单产、面积、复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初步结果认为,一是粮食单产继续增加但增长率递减,全国粮食单产平均在1949-2007年期间的不同年份有增有减,总的趋势是逐步增加。若以十年上下为一单元计,则均呈增加趋势,三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分别统计的趋势也相同。今后,随着物质条件改善和科技进步,这个趋势仍将延续下去,也有可能单产再上一层楼。

在增加单产上,缩小产量差是希望所在。产量差是现有品种的大田实际单产和潜在能够实现单产之间的差距,来源于技术制约因素和社会经济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大面积平均产量与品种趋势产量及攻关高产示范产量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只有品种区试产量的60-80%,单产提高潜力有20-40%;实际单产只有区域高产示范水平的50-60%,单产提高潜力有40-50%。品种区试产量是指现有新品种在中等肥力和管理水平下所表现出的单产,高产示范产量是通过提高栽培管理水平表现出的产量。从规划来看,到2020年大约是每年单产增2公斤左右,近三年的平均单产是310多公斤,也就是大约每年提高近1%,到2020年提高约13%左右,如果能够从充分发挥现有的品种技术潜力,改善生产条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等角度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大面积粮食单产,缩小实际单产与高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增产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在优化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要在粮食连续五连增的基础上增产1000亿斤,您认为提高单产还有哪些重点呢?

陈阜:挖掘单产潜力,从技术进步上希望最大的是采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我想特别强调改良耕作制度的问题,近年来对于耕作制度相对来说重视不够。耕作制度包括:一是复种指数提高。二是作物结构调整,可以适当压缩低产作物种植面积,如适当压缩低产地区小麦面积,扩大部分玉米面积等。三是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优化,重点培育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商品粮基地等。

从耕作制度改革看,不仅在调整优化种植模式和提高复种指数方面有潜力,而且在提高调整粮食作物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上对耕地周年单产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以减少粮田复种为特征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导致农田复种指数持续下降。因此建议在南方平原双季稻区,推进机械化免耕技术和高效冬季作物种植,控制水稻双改单和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在南方丘陵山区,推进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解决冬泡水田面积扩大的问题,开发利用冬闲田;在黄淮海平原,重点是实现小麦、玉米均衡增产,尤其是通过茬口衔接提高玉米单产;在东北地区,重点是建立合理轮作和地力保育型耕作制度,实现持续稳定增产。

主持人:此次规划提到,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不久前还有学者提出,面积对于粮食产量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引起了很大争议。您认为面积对于总产的作用有多大?

陈阜:刘巽浩教授和我们最近的分析结果表明,某些时段内,粮食总产的增长与面积似乎无关的现象确实存在。如我国2006-2007年

与1949-1951年相比,播种面积减少了8%而总产反而增长185%,要如何解读呢?通过我们对1949-2007年全国粮食单产、面积与总产的相关性和贡献率的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与总产的相关性虽然低于单产与总产的相关性,但面积始终与粮食总产和粮食总产增长率呈正相关,面积与总产的相关系数在0.009-0.827之间,面积与总产的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4562-0.932之间。在1949-2007年半个多世纪的期间内,前中期即1949-1996年单产对总产的相关系数大,平均为0.986,而后期即1997-2007年缩小为0.558,面积对总产的相关系数前期小,平均为0.418,而后期增加到0.641,从面积对总产的增长率的相关性看,前中期(1952-1996年)相关系数为0.581而后期(1997-2007年)上升至0.972。可见,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面积的作用越来越大。

主持人:提高粮食产量也含有重要的人的因素,也就是提高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这方面您怎么看?

陈阜:在调动农民积极性方面,主要在粮补政策上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简单考虑种植面积,还要考虑复种指数,目前都是按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如果按照实际面积补,会调动更大的种粮积极性。在这方面一是要系统解决如何保障农民积极性问题,近两年补贴提高的幅度赶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粮补的作用;二是对粮食产销区的矛盾要加以重视,粮食主产区由于农产品价格低,种粮的效益低而长期财政贫困,产粮大县大省往往都是穷县穷省,谁种粮谁吃亏,这是在国家层面的不平衡,在这方面应有一个调节机制,进行适当补贴,和商品粮的数量挂钩,在粮食调入和调出上应有一个补偿机制。

主持人:纪录产量是由科研人员做出的,实际上农民在应用技术的时候是达不到这一水平的,那么怎么才能使技术更利于农民掌握,发挥出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呢?

陈阜:确实,在技术层面上,目前的农业科研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并没有真正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农民容易接受,又省工省力、节本降耗的技术不足,比如高产的样板田技术相对比较复杂。这涉及一个国家科研导向的问题。应鼓励研究开发农民能接受的实用型高产技术研究,而不只是为了出高产记录和科研成果。而且基层的技术服务力量远远不足,科技人员很多,但能够真正直接服务农民的太少,只是由专家去讲讲课,发发技术资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另外,在保证生产能力上,我国机械化的程度还是太低,影响了整体生产效率和效益。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机械化的需求不强烈,因此要把推进机械化与推动土地流转相结合。目前的土地流转只是倡导性的,并没有可操作的管理程序和规范,可以探讨些简单的流转规范,如季节性的或者环节性的流转,尤其在粮食主产区进行尝试,还是有必要的。

嘉兴治疗男科疾病的专科医院哪家好

北京专业治急慢性肾炎医院

治皮肤病医院排名